「亞裔什麽都有了」,還要求什麽?

在美亞裔的模範少數族裔形象,將我們塑造成富裕、受過高等教育、精通數字技術和多語言的群體。人人都以為亞裔什麽都有了,還求什麽呢?但他們卻沒想到,正因為這個偏見,掩蓋了亞裔的很多真正需求!

最近,《紐約時報》報道了一則新聞,探討為什麽亞裔成為紐約市接種疫苗率最高的族群。經過分析,最大的功臣是社區草根組織!

Image

(截图来自New York Times)

 

這些本地非盈利機構,在疫情期間沒有中斷與社區的聯系,他們積極聯絡亞裔居民,給予支持與幫助,引導全市68%的亞裔成年人口註射至少一劑新冠疫苗。而這些組織的背後,擁有一幫熱血的亞裔年輕誌願者,他們克服語言障礙和極度有限的資源問題,終於達到了讓人驚訝的疫苗覆蓋率。

 

喜人成績卻暴露了亞裔的壹個嚴峻處境:如果沒有這些不計較付出的組織幫忙,亞裔社區連基本的醫療保健資源都很難有保障!為什麽我們要依賴誌願者來推動疫苗接種呢?本應該出力的醫保和制藥廠品牌都去哪了?

 

亞裔的醫療保健需求被無視,不全是新冠疫情的錯,反而凸顯了本地醫保市場的不足,這些不足滲透每個領域,從臨床試驗到心理健康援助無一幸免。

 

根據NPR今年的一篇報道,因為存在模範少數族裔的刻板印象,很多人“以為亞裔什麽都有”,這樣的想法導致社會對亞裔的專題研究都不太感興趣,也沒人願意為此花錢資助,美國亞裔社區的聯邦研究經費明顯不足。

 

統計顯示,1992年到2018年,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預算中只有可憐的0.17%用於研究亞裔、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(AAPI)。缺少了這些關鍵的研究數據,醫療行業也草草作出推論:因為什麽都有,所以亞裔社區沒有問題,也沒有需求。

 

但事實真的如此嗎?

 

亞裔美國人有20多個種族,57%的人口在外國出生,因此在種族、文化、經濟和語言上十分多元化,也因此面臨各種各樣的醫療挑戰。根據皮尤調查數據顯示,在外國出生的亞裔群體中,有62%屬於X世代(1965年至1980年)、嬰兒潮一代(1946年至1964年)和沈默偉大的一代(1928年至1945年)。

 

Image

 

與美國出生的亞裔人口相比,這比例要高得多。他們的英語水平往往較低,而且由於年齡也大了,他們承受更高的健康風險。

 

盡管亞裔在經濟指標上表現良好,但不同亞裔種族的收入差異很大,貧困率也是如此。

Image

 

亞裔年輕人社交媒體玩得很溜,獲得資訊很容易,但亞裔老年人要想獲得醫療保健信息,只能依賴會說自己語言的醫生或社區內的亞洲藥房,還有就是聽親友鄰居的口耳相傳。這就是亞裔社區的“醫療問題”,不僅大大限制了這些群體獲得醫療援助的機會,也導致很多時候亞裔都成為隱形人!

 

除此之外,不同的亞裔群體有不同的醫療保健需求和狀況,並不是外界認為的“沒有需求”。總的來看,癌癥是亞裔美國人的第壹大殺手,其次是心臟病。但如果繼續細分,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各不相同。

 

  • 肝癌和頭頸癌在美國出生的華裔人口中更為常見,在外國出生的華裔移民中,乳腺癌、結腸癌和前列腺癌近年有所增加。
  • 南亞人比其他亞裔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,尤其是來自中國、日本和韓國的東亞人,比壹般人群更容易死於心臟病。
  • 菲律賓裔美國人的主要死因是心臟病、惡性腫瘤、腦血管疾病(例如中風)和肺炎。

 

以上例子證實,患病與文化、飲食、生理的因素都有關聯。如果籠統地只用亞裔代表所有亞裔群體,以為所有亞裔都壹樣,那麽醫療保健和制藥品牌就沒辦法了解和滿足亞裔的多樣化需求,也無法真正與亞裔建立聯系。

 

Image

 

面臨這個困局,在多元文化廣告公司ADMERASIA任職的亞裔營銷人員Selina Guo提出了自己的見解。她認為,為了幫助亞裔社區改善醫療保健資源,品牌有必要了解這壹受眾群體,通過亞裔習慣的平臺和熟悉的文化內容,以及借助本地機構,與社區發起互動,同時進行宣傳教育。

 

她表示,這個任務相當艱巨,因為妳要把人們從舒適區中拉出來,不是每個人都願意。但這對於亞裔社區的長遠發展來說,確實很有必要。亞裔的健康不容忽視,亞裔的醫療資源也不容等待!

 

 

聲明:文字內容由goyow編輯整理報道,轉載或分享者請標明出處和本文鏈接。SFShibao保留所有版權追究權利。

Chinese Conversion
Chinese Conversion